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前身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首任校长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兵工界国宝”、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的李承干先生。学校为抗战而生、因兵工而兴,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现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重庆市,建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花溪主校区建筑群婉约典雅,景观山水交融,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获评“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重庆冬季最美大学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构建了工、理、管、经、法、医、文、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设有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58个招生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学校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近年来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大思政育人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教育部官微报道。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优秀人才,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等多项办学育人荣誉。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际著名数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 300余人次,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省部级人才平台,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3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97项;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200多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7项、有效国家发明专利940余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入选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主办高水平中英文期刊6种,打造了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多项行业品牌会议。以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理论及技术为标志的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誉为“中国精度”,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与国内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通用、长安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牵头发起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2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重庆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密集来校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发展成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勉励学校“朝着更宏大的目标勇攀科技高峰,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要求把学校打造成为“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费方针,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赓续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阔步创业新征程,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着力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加快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2024年11月更新)